没成熟技术区块链拿什么颠覆?需警惕各类投机者
百度 省物价监测部门要求各市县价格部门认真做好化肥、农药、种子、柴油等农资市场价格监测,对当地农资市场价格进行动态分析,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如出现价格异常波动要及时提出价格调控建议,并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应对。
经过更新改造,主城东面的蒲州板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包洲峰 摄
温州网讯 城市更新作为国家战略,正全面铺开。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性。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城市更新激励政策不断,特别是在财政部公布的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评审结果中,温州等20个城市入围,未来几年中央财政计划向温州提供总额不超过8亿元的定额补助,助力我市城市品质升级,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精雕细琢“四大板块”
夯实城市发展根基
这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温州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老旧城区改造任务艰巨、城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此次城市更新计划涵盖了从保安全、保基础民生,到城市功能完善与结构的优化等。温州计划将这笔补助资金精准锚定在城市更新重点样板项目与机制建设两大关键领域,通过“小而美”的微改造手术,既强化基础设施硬支撑,又厚植人文经济软实力,实现城市功能与品质的双重蜕变。
很明显,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的“粗放式革新”,而是像雕琢艺术品般的“精细化修缮”。温州将聚焦四大板块内容,即城市供排水、燃气等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和经济集约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建设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筑垃圾治理、综合杆箱、危旧桥梁、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历史文化街区、老旧片区、绿地开放共享等既有片区更新改造,同时注重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一体打造,加强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品质与活力双提升。
据透露,为充分把握国家利好政策,今年4月,我市就积极准备申报材料,制订我市2025年至2027年的城市更新行动三年工作方案,逐年制订绩效目标,力争通过三年探索,统筹使用中央和地方资金,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探索城市更新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和模式。
从“面子”到“里子”
让城市更“新”更具品质
事实上,近两年我市一直致力于城市更新领域,从“面子”到“里子”,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2023年上半年,瑞安市、洞头区、乐清市成功入选城市更新省级试点城市名单,另外还有4个片区、6个项目入选相应级别试点名单。重点聚焦城市特色塑造、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旧工业区聚能焕新、旧商业区活力提升、既有建筑改造提升以及绿色建筑提质等9大方向,持续探索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工作和城市更新的方式方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回顾过去一年,温州城市更新成绩单亮眼,通过一体推进城市体检更新,全年新改建各类管网122.8公里、城市道路54.5公里,改造老旧小区47个、桥下空间50处,打通断头路20条。我市还成功纳入新一轮城中村改造扩围城市,6个地下管网项目获“两重”超长期特别国债11.57亿元,居全省首位。同时,加快推进老旧电梯更新,成功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2.97亿元、涉及老旧电梯1984台,金额、数量均居全省第二。
去年5月,我市发布《温州市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以住宅电梯、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环卫、城市生命线工程、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绿色、智慧运行。到2027年底,计划完成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大修)400台以上,小区燃气管道更新改造项目30个以上、居民小区二次供水(加压调蓄)设备改造项目422个以上,改造市政污水管网151公里以上,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35万平方米以上等。
而在近日,《温州市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给城市水热电气等功能供给能源的“毛细血管”,是关系城市运行的“地下生命线”。此次修订旨在进一步规范管廊规划、建设和管理,为地下空间集约利用与城市更新保驾护航。
专家观点
智能建造破解城市更新痛点
温州理工学院建筑学系教研室主任 曾丝苇
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温州正聚焦民生需求,通过城市更新全力补齐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短板,提升人居环境。其中瑞安市还率先成立全国首个县级市“城市更新中心”,并入选住建部 “好房子”试点城市。
在此背景下,建议以建筑业的绿色智能转型破解城市更新痛点,分别通过研发创新、智能制造、示范应用三大功能板块,加速打造“绿色建造”温州样板,营造更为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
一是研发创新赋能绿色转型,可以联合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设立“智能建造实验室”,聚焦BIM本土化平台开发、建筑机器人等建筑装备协同作业技术攻关,推动装配式建筑应用率显著提升。二是智能制造补齐产业短板,智能制造区引入光伏幕墙生产线、低碳混凝土预制厂等关键项目,实现绿色建材本地化供应率提升,物流成本降低。三是示范应用引领全国典型,启动“零碳未来社区”试点,集成“光储直柔”技术(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直流配电+柔性用电),打造国家级低碳示范区,形成“研发-生产-应用”闭环生态。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 城市更新步入2.0时代
记者 笑银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市领导调研创新温州建设工作
要闻07-16
-
园博园首个省市城市展园区,苏州园率先开工
社会07-16
-
00后外省女大学生网上感谢温州民警,成10万+“爆款”
社会07-16
-
萤火虫在白鹿洲公园翩翩起舞 点亮褪色的童年
社会07-16
-
温州221座爱心驿站向一线环卫工人及户外劳动者开放
社会07-16
-
温州早稻订单收购全面开秤!首日403吨新稻颗粒归仓
社会07-16
-
乐清黄杨木雕亮相大阪世博会
科教文体07-16
-
“微改造”焕活老城烟火气 鹿城双井坊更新蝶变成省级样本
社会07-16
-
“外卖大战”升级 消费者喜迎“薅羊毛盛宴”
社会07-16
-
瓯海发出全市首张个体户“一照多址”营业执照
社会07-16